×

系部介绍

文化产业系成立于2022年,是我校应用转型、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过程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现有教学、科研、实训资源而成立的教学单位。现有教职工18人,专任教师14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现开设文化产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本科专业。

文化产业系瞄准地方文化发展需求,积极发挥相关专业群优势,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致力打造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实习实训、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系现有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省级文化旅游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社会学以及校级晋商文化研究中心、陶瓷艺术研究中心等,与晋中市地方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我系以地方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为特色。《“非遗”博物馆文化育人实践体系建设》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场馆育人作用开发名单;《研究 传承 创新 育人 基于文化自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专业进课堂实践探索》入选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传统文化进课堂——非遗系列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光明日报》以“非遗成为必修课——晋中学院非遗进校园一瞥”对学校非遗项目传承推广情况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报》以“非遗成为必修课,学研一体统筹推进,晋中学院为非遗传承贡献高校力量”为题进行了报道;截至目前,我系建有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展示馆、非遗情境体验室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我系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最大限度契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我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在“普通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本遵循,实现“三个对接”——对接有关职业标准、对接山西“14+N”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晋中市主导产业链,开展多元化的校地、校企(行业)、校校合作模式,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知识储备好、专业技能强,就业前景广阔。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管理学学科素养,熟练掌握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营销运作规律,具有较强的文化项目策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文化管理机构、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等部门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创意策划等工作。

主干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中国文化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消费心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文化管理机构、文化宣传系统、文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文化媒体、文化艺术产业机构、文博单位、旅游机构等部门,从事文化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能,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田野调查、文创策划、产业转化、陈列布展、数字传播、教育教学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非遗传承保护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调查、传承、宣传、转化等保护相关工作,适应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文化遗产学、造型艺术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基础、文化资源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工艺美术史、非遗传承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与实践、民俗学概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文化旅游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政府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博物馆、文化馆、科研机构、中小学、企业等从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美育教学、文化传播及管理等相关工作。